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学院新闻

我院师生获2015-2016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和“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

时间:2016-01-11作者:责任编辑:终审: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学院浏览:219

 科研名师施才智 情倾桃李春满园

2015-2016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信息技术学院谭峰教授

生活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谭峰-高校教师年度人物).jpg

    “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农垦总局优秀教师”、“农垦总局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些荣誉光环让我以为这是一位严肃沉稳的师者。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来自信息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主任竟是一位亲和平易的教授,初次见到我们,便热情的招呼我们就座。
    从事教育、科研22年,谭峰教授始终做一名安静的燃灯者,默默无闻的奉献。在教学上传道授业育人,在科研上创新成果转化,在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勤谨敬业产学研,光荣称誉省府颁
独辟蹊径结硕果,科研教研,乃是教师的另一本职。谭峰教授先后在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龙江县和讷河市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智慧农业”的示范工作,现主持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课题1项,横向项目4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含2015年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监控技术项目)、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30多篇,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项。当问起科研过程是否感觉枯燥时,他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枯燥,研究过程是发现困难的过程,基础足够成熟后,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决的办法。这些难题有的可以放到一边,有的则可以另辟蹊径。”同时他把提高个人科研能力作为科研工作的宗旨,积极参与实践,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和农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成果推广工作,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科研项目,搭建校外科研平台。
科研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这条路也很辛苦,但是他用实例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恰恰相反,它是不断催人奋进的法宝。“比如‘灰度’的采集工作,我们就要考虑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传感器,要根据特定的实际问题,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完成。对于‘跳闸’问题,在通过漏电保护没查出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量电阻发现问题所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言传身教哺英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谭峰教授主动学习先进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利用教学工具改变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CISCO)”课程考试中率先在学院使用了读卡器进行阅卷,使校任选课考核更加规范;在理论教学的改革中,他提出了本专业三表生分层次教学,并编写了模拟电子技术分层次教学提纲;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中,自编本专业C语言实验教学实验指导书,引入了大量的综合性和设计行实验,在EDA技术教学中摆脱教材束缚,结合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授课,在学生中获得较好评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在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获得东北地区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指导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
育人无数,在他眼中 “优秀的大学生应当有丰富的学识和精炼的人文素养,能达到学校专业的设定标准,还能够独立的完成专业设计。”他鼓励大学生大胆思考,仔细观察,学会凝炼,敢于创新。通过思考不断发现美的眼睛,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素质。
 
求真创新为基点,服务三农换新颜
    独具匠心求突破,丰硕成果利三农。谭峰教授卓越的科研能力有目共睹,他在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垦区、地方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创造了突出业绩。在2015年建成的依安县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该平台设立109个物联网监测网点,实现全县15个乡镇全覆盖,构建起依安县绿色有机食品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了依安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理论研究为基础,实践服务紧跟随。质的变化是以量的积累为前提的,他和记者聊天中谈到“2010年以后的科研成果,是在前几年科研成果的铺垫下不断展开,根据社会实际要求逐渐完成的。"例如胜利农场的灌溉系统的运用,是选择局域网还是互联网,归根结底要看基础,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新的技术融合到新的实验成果中。在“兴趣重要还是苦干重要”这一问题上,他提出“对科研有了兴趣,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人正是有了兴趣,才会努力的去创造。在我看来,科研中兴趣比苦干更重要,求真创新更是不可缺少的,博学和坚持是支撑创新思想的基础。”而谈到教学方法时,他认为“教学过程因人而异,应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自己和学生的基础素质,在理论方法上大胆创新,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大胆创新,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谭峰教授执著于他那不可复制的事业,对育人的用心,对名利的淡泊,使他不断超越,实现了教学和科研成果双丰收。相信在这坚实的基础上,谭峰教授会继续本着奋斗的精神和超强的意志,在教学科研、为垦区和地方的发展的科研转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记者:李涛 曹尚/文)



灿烂在冰雪之上的晴阳
 
记2015—2016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获得者、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徐晴
 
DSC_0222.JPG
“你们好,我是徐晴。”柔和的话语,甜美的笑容,眉眼弯弯藏着清澈见底的纯净,让人如沐春风,忍不住想要和她亲近。如果不告诉大家,谁也想不到她竟然是一位身患“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和病魔顽强斗争16年,面对洁白冷寂的病床、痛苦难熬的治疗、生死难料的诊断书,她抱怨过,哭泣过,却还是选择擦干泪水,乐观积极;她知足常乐,感恩人生而又永不停止追求;在病痛缠身的冰雪世界里,她宛如一轮晴阳,灿烂美好,消融痛苦。
泪水让眼睛更加明亮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或者坏,要更多的看到阳光美好的一面。”回忆起患病经历,徐晴没有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反而开玩笑说到,“第一次化疗需要剃掉头发,当时的自己像颗卤蛋,特别可爱。”
2000年,仅仅7岁的徐晴突然晕厥,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出幼小的她患上了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一种听着就让人毛竖骨寒的疾病。这种血液病与白血病不同,骨髓移植也无济于事,并且服用的药物会影响心智、记忆和女性特征……更令人绝望的是,目前医学尚无法提供任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该病患者平均存活期是35年。从此,体育课、课间操、一切剧烈的活动都离她很远,中药、西药成为每天的必备品,不甘放弃的父母带着她辗转北京、天津地求医,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度过无数个难以成眠的夜晚……病痛让她更加不得不放下一切,珍惜每一个美好的日子“第一次化疗结束,从手术室里出来,看见天津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可是,能看见灰蒙蒙的天空,多好呀!”
也许是常常在生死边缘游走,10多次病危通知书,一次一次从手术室里艰难的挺过来,徐晴学姐对很多事情看的很平淡“在生死面前,没有其他大事,反而痛苦纠结会少很多,我想,这是因祸得福吧。”父母亲人的陪伴,也是徐晴努力坚持的动力。“刚刚得知我患病的时候,母亲非常悲痛,她本来眼睛就不好,更是因为流泪患上了青光眼,直到现在还常常流不出眼泪。但母亲从来不在我面前流露出悲伤,常常慰我,在我自暴自弃的时候勉励我,正是因为母亲的开解,我才能有今天简单乐观的心态。其实,从最开始得病医生束手无策,到今天越来越多对症的药物被研发出来,越来越多的病患恢复健康一路走来,我看到的未来越来越美好,我相信,有一天我的疾病也能完全被攻克。”徐晴的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忘却痛苦,期待转折,难过的经历像是眼睛里的沙子,泪水冲刷,让未来更明亮。
给予让生活更加温暖
踏入大学,徐晴更加积极开朗,尽管疾病让她有时候力不从心,但身边人的理解和陪伴让她觉得倍加温暖,把自己看作一个正常的孩子,去微笑,去面对,去开拓。“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病痛,不再有缺陷,每个人一样健康快乐。”
她乐于助人,是学院的“互助之星”;她勇于尝试,参加校礼仪队,做一个可爱的颜值担当;她传递阳光,是“爱心助跑团”的创建人,帮助自卑的学弟学妹走出心里阴影,站上绚烂的人生舞台;她反哺社会,在大一暑期,她来到贵州遵义,在一所山区小学支教,认真负责的她,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情怀,2万字的教学笔记,字里行间都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最终,她所在的支教团队获得了黑龙江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徐晴本人连续两年荣获“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
“幸福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无论好与坏。”2014年开学季,徐晴站上演讲台,为新生讲述“怎样做一名幸福的八一农大人”。对徐晴而言,不去想自己失去的,多思考自己拥有的,能给予别人的,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像每一个大四学生一样,将要毕业的徐晴对未来有着美好展望,考研,珠宝设计,做教师,考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未来的蓝图宏大,无限可能在眼前展开,面对自己疾病导致的诸多限制,徐晴并不在意,“也许会被拒绝,可是我总是要先尝试,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明天。”笑意融融,温暖亦坚定。

 

学生记者:刘颖哲/文 杨文贺/摄)

 

 

友情链接: